在氣象觀測場雷電保護階段,需要根據氣象觀測場的實際需要進行。對雷電保護措施進行綜合分析,確保保護措施安全穩定,提高整體保護效果。
1、鋪設接地裝置的地網。
設置在觀測場外的接地復設裝置可防止氣象觀測場受到直接雷擊和雷電波入侵。因此,需要在觀測場外鋪設地網。在地網實際鋪設過程中,水平接地體需要40×40鍍鋅扁鋼,而垂直接地體需要50×50鍍鋅角鋼,接地體需要在接地設備預留的接頭處連接。在連接過程中,接地電阻應小于4歐姆,絲綢基地網應與觀測場內的接地系統連接。如果觀測場的避雷針與觀測場設備使用的接地裝置一致,則需要合理增加垂直接地體。根據接地裝置的獨立性,接地裝置之間的距離應控制在5米以上。為了保證雷電入侵時雷電波傳輸到設備時,進入地網逐漸減弱。此外,應增加一些環形輔助地網,以確保輔助地網設置距離觀測設備15米以上。
2、直擊雷的防護措施。
在直接防雷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氣象臺防雷技術標準》的規范,做好相關防雷裝置的安全工作。同時,在觀察在觀察現場外,需要設置一些保護欄,并做好等待位置的連接,以提高其安全性和穩定性。在避雷針安裝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二級防雷建筑的需要進行。一般來說,采用多針形式進行施工,同時保證避雷針的防雷區能夠滿足氣象觀測場的需要。由于相關現場設備之間存在導電性,容易發生雷擊。因此,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需要做好外接地工作。通過接地處理,底部電纜可以達到防雷效果,保證不受雷擊影響。
3、感應雷的防護措施。
為防止觀測設備被雷電破壞,需要將現場所有金屬設備等電位連接到附近的防雷裝置。為了屏蔽和處理氣象觀測場所有設備連接到觀測室的數據線,可以使用金屬管或線槽進行埋地處理。金屬環接地時,應特別注意關閉兩端。此外,在設置金屬設備和雷電保護裝置時,應確保避雷針之間的距離超過5米。如果避雷針靠近這些設施,則應等待電位連接設施和避雷針。如攝像頭監控、風速測量等相關設備安裝位置較高,需要采用雙金屬環屏蔽處理數據線,絕緣隔離兩層金屬管,連接外管和接地體,直接接地內管。
4、觀察場內防雷措施。
觀測場內的雷電保護主要是電源系統和信號系統的雷電保護。信號系統中的各種線路應合理科學布置,電纜的屏蔽裝置應鋪設。此外,還應特別注意供電線路和信號線之間的電磁兼容性。電磁干擾一方面會導致傳輸線路中的信號畸變,另一方面也會導致監測數據不準確,嚴重損壞設備。因此,在整個系統設計中應采取適當的防干擾措施,如控制室選址,避免高電壓、大電流、輻射強的場所?;诳茖W合理的選址,進一步開展機房和設備的屏蔽處理。
5、觀測場設備的定期維護。
在時間階段,為了保證觀測場電氣設備的運行效果滿足實際要求,需要在實際階段對觀測場的雷電防護設施進行全面的定期檢測。首先,根據實際情況對雷電區域的防護范圍和覆蓋條件進行全面檢測,相關人員確定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關防雷優化,確保雷電隱患問題能夠得到解決。一般情況下,由于氣象觀測每年需要進行1~2次全面整改,因此在確定整改方案時需要優化全面的技術方案和策略,確保定期維護工作能夠如期進行。其次,在實踐階段,要嚴格按照雷電防護管理的規范要求,建立相應的觀測場雷電防護體系,高度重視管理體系的內容,將責任制落實到崗位和個人身上。在防雷工作的階段,要根據維護要求,將一些新技術落實到實踐中,提高整體設備的運行效率。